UBC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大温哥华的预期寿命可能因您居住的社区而异,最多可达9.5岁,而在温哥华市中心的东部,男性预期寿命可能只有60岁!与经历多年战争的发展中国家(如刚果民主共和国)并列。
温哥华仍然是世界上最健康的城市之一,但自2001年以来,其社区之间的预期寿命不平等大幅加剧。
UBC人口和公共卫生学院的博士候选人Jessica Yu是本周在《健康与地方》上发表的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她说:“在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内部及其发生地点的实际不平等。”“我们看到,在一个总体预期寿命相对较高的城市中,不平等程度很高。”
这是加拿大首次在四分之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分析人口普查区水平的预期寿命和死亡原因的研究。Yu和她的团队使用BC人口数据研究资源中的去标识化数据,将年龄、性别、死因、居住地和死亡地点的信息与加拿大统计局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6年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统一起来。
研究人员对此毫不奇怪,在贫困已经扎根的地区,预期寿命最低。然而,数据显示,人口普查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居住在温哥华市相距仅五公里的居民的预期寿命可能相距超过10年。
在研究期间,大温哥华的总体预期寿命有所提高。在2016年的人口普查中,女性为86.6岁,男性为82.5岁。然而,某些地区,如枫树岭的市中心东区和哈尼,男女的预期寿命都不到75岁。
据统计,这些地区的居民的预期寿命与印度尼西亚(71.8岁)和俄罗斯(73.2岁)的平均预期寿命相当。
西温哥华、西点格雷、里士满西北部以及南素里和高贵林部分地区的预期寿命最高。
导致其中一些差异的死因在数据中显而易见。癌症、艾滋病毒/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的死亡率在人口普查区之间差异很大。由于这些原因,一些社区的死亡率是该市其他社区的17倍。男性中的前列腺癌产生了特别明显的对比。
为了衡量不平等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研究人员比较了10%的预期寿命最高和最低的人口普查区之间的预期寿命差距。
有趣的是,在1990年至2001年期间,差距缩小了,但随后又扭转了方向,在研究期的最后16年里扩大了。
这项研究没有揭示为什么这些不平等自2001年以来会加剧,但Yu指出,一些人口普查区比其他人口普查区有更多的服务、更多的绿色空间和更多的过境通道。
“这些事情能解释其中一些差异吗?既然我们有了这个重要的数据集,我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建立这些联系,并帮助解释为什么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平等,”Yu说。“这项研究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和卫生规划者相应地引导资源。”
这项研究揭示了大温哥华街区的死亡及其原因,然而,是否将这些结果归因于具体政策或社会因素是尚未完成的工作。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