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share

为啥华人出了国还跟国内一样?

阅读量:3669 评论数:10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本文转自知乎用户澳洲晓亮

人是不能跟自己的文化基因抗衡的。

刚跟一位墨尔本的90后聊天,她三年前来澳洲工作旅游,和来自世界各国同龄的朋友们一起玩了几个月,突然就不想玩了,想干点事情。她现在在墨尔本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非常稳定,也有了一段稳定的关系,想做点副业,于是找到我。

她说她之所以来澳洲工作旅游,是因为她很向往那种享受当下,自由自在的生活。来了澳洲之后,确实也过上了那样的生活,但是她发现,那些拉美的、欧洲的、美国的同龄人,是真的可以玩一辈子,而她不行。

因为西方人那种过一天算一天的生活方式,对她来说,是一种理念,因为对理念好奇,所以出来体验体验。

但是西方人呢?他们觉得,这是一件无需讨论,很天然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西方人,从二十出头就环游世界,到了四五十岁,依然眼神很“清澈”。

他玩了一辈子,不用担心工作,也没有家庭责任,整天吃喝玩乐,也没有资产给打理,脑子里空空如也,他能不单纯吗?

这位华人朋友呢,过了几个月自由自在的生活之后,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不甘人后,追求财富的文化基因,又重新冒出来占领了她的思想和行为。

海外的华人,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化程度如何,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甘心,永远在找各种各样的机会。出国之前,嘴里说的都是羡慕外国人那种风轻云淡的生活态度,但是真出了国之后,生活上比所在国的本地人都过得好了,依然要想方设法往上走。

住的房子,肯定要尽量在富人区;孩子的学校,肯定要尽量上私校;华人圈子里有啥赚钱的门路,肯定要去打听,根本做不到平平淡淡地过日子。

反正第一代华人移民,我没见过几个真正安于过一个普通生活的,个个都在力争上游。

这就是为什么华人圈子里面,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副业,一直没断过,因为没有华人愿意做普通人,没有华人愿意躺平,只要有一口气在,都要折腾一番。

在中国内卷的环境下塑造的民族性格,却成为了海外华人在国外的立身之本,甚至创造了一个海外华人的商业生态系统,想想还是挺有意思的。

230609185703_Screenshot 2023-06-10 095321.jpg


接着说一下华人为什么到了海外依然那么卷的另外一个原因:

大多数的华人的社交生活,其实也是以华人为主,所以价值观上会相互强化。

以前我以为,澳洲华人评价彼此的交往价值,会有很多维度,例如说做什么工作?学历怎么样?英语好不好?有什么兴趣爱好?其实这么多年下来,发现真实的标准,就一个:

有没有钱?

拆解开来,就是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住什么地方?

悉尼的话,东区比北区牛逼、北区比内西牛逼、内西比南区牛逼、南区比西北牛逼。

这一条背后的逻辑在于,这些区的中位价摆在那里,基本上在什么区买房就代表了相应的收入层次。

这些地方因为房源比较稀缺,房租也很贵,能在这些区租房的人,可能比在买房的人还要有钱。

第二、孩子在哪里上学?

学校越好,学费越贵,或者说是经济实力上的准入条件越高,说明家长越有钱。

好区附近贵的私校最牛、其次是好区的公立学校、再次是一般区的私立学校、排在最后的,是一般区的一般的学校。

为啥没有差区的差学校?放心,我们华人再没钱,也不可能让子女在教育上吃亏,最差的学校里面,找不到华人的孩子。

有的人会说,也有一些华人孩子是靠奖学金进入了顶尖的私校,也不见得家长多有钱。但实际的情况是,要拿奖学金的话,文化课、艺术课和体育课上的投资也是少不了的,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能拿得出钱让孩子去补课的家庭,实力也不一般。

第三、开什么车?

在澳洲华人圈子里面,好车依然是实力的代表,而且这也是事实。

有钱人肯定不会开一般的车,一般的人可能为了撑面子买辆好车,但因为实力有限,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以上的评判标准之下,一个人如果想让其他华人觉得他混得好一点,那真的就只能拼命挣钱了。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版权归Vansky所有,转载请标注链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