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转基因生物制品
从应用来说,转基因技术远非局限在农业上,这项技术早已大规模应用于药物生产、环境修复以及燃料生产等领域。几十年来,基因重组微生物生产的产品如氨基酸、 有机酸、维生素、酶制剂、激素、抗生素等食品和药品,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全球范围已经上市的转基因生物制品,它们大致可 以分为发酵所得的食物和添加剂、药品、可直接食用的食材和工业用途四类。 发酵所得的食物和添加剂 奶酪 生 产奶酪离不开让牛奶凝固的凝乳酶,这种酶最早是从牛犊的胃中得到的。面对全世界对奶酪旺盛的需求量,显然不可能通过宰杀牛犊来获得足够的凝乳酶。科学家们 利用基因技术,将控制牛犊凝乳酶合成的基因,导入微生物体内,生产出活性很强的凝乳酶,并且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大、酶提取方便、经济效益高的优点。目 前,已有超过17个国家在用这种凝乳酶生产奶酪。美国、英国市场上有90%的奶酪都是用它生产的。 啤酒 啤 酒是世界上广受欢迎的饮品,酿造啤酒的啤酒酵母直接关系到啤酒质量的好坏。双乙酰是啤酒生产工艺中重要的风味物质,但如果浓度太高,就会严重影响啤酒的味 道。人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啤酒酵母,使其在啤酒发酵过程中降低双乙酰含量。此外,基因工程改造的啤酒酵母也可以加速发酵过程,缩短生产周期,已经在啤 酒工业中广泛使用。 果葡糖浆 果 葡糖浆(也叫高果糖浆)是一种用玉米为原料发酵得到的甜味剂,甜度与蔗糖相当,广泛用于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运动饮料、果冻、糕点小吃等产品中。不仅其发 酵的原料大多为转基因玉米,发酵过程中使用的许多微生物和酶制剂,也是基因工程的产物。如葡萄糖异构酶就是由基因重组的链霉菌用生物发酵技术实现大规模生 产的。 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是使用最普遍的甜味剂之一,广泛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中。阿斯巴甜主要由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形成,这两种氨基酸都由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发酵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的。 氨基酸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础,作为医药、食品、饲料的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畜牧、日化等诸多产业。传统的氨基酸生产方法成本高、工艺复杂,难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工程菌可以迅速地生产出大量的氨基酸,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求。 柠檬酸 柠 檬酸广泛用于医药、食品、饮料、日化等行业的产品中,每年全球的需求量达110万吨。若是从一个个柠檬中挤出汁来提取,显然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生物发酵工 程可以保质保量地生产柠檬酸:以玉米、红薯、木薯等淀粉含量较高的农作物作为主要原料,加入基因重组的曲霉,即可高效地发酵出柠檬酸。 药品 维生素C 维生素C也称为抗坏血酸,广泛存在于新鲜的蔬菜水果中。药物中使用的维生素C也是经过基因重组的细菌大规模生产的,它们能够将山梨醇转变为维生素C。 胰岛素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有的患者需要经常注射胰岛素来控持血糖浓度。如果按照早期的方法,从研碎的猪或牛的胰腺中获取猪胰岛素,一位病人一年需要50头猪来提供胰岛素,这显然难以实现。而且,动物胰岛素与人胰岛素的结构差异导致患者容易产生抗体,发生过敏反应。 1982 年,美国首先将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投放到市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种基因工程药物的诞生。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是将人的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整合在一 起,通过大肠杆菌生产出和人体自身产生完全相同的胰岛素。1998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支基因重组的人胰岛素制剂,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第三个能 够生产重组人胰岛素制品的国家。 干扰素 干 扰素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可以保护细胞抵抗多种病毒的感染。最开始使用的干扰素是从人血中的白细胞提取的。但是血源性干扰素容易被献血者自带的病 毒污染,可能威胁使用者的健康。而且血源性干扰素的纯度低、比活性低、生产成本高。通过基因工程将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干扰素基因转化到细菌的遗传物质中,就 能获得重组干扰素。这样的干扰素纯度高、没有感染风险、生产成本大大降低。 促红细胞生成素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恶性肿瘤或化疗导致的贫血、失血后贫血等,是最早用于临床的重组基因工程药物之一。 乙肝疫苗 我国有3000万以上的乙肝患者,1.3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市场上的乙肝疫苗基本上都是重组疫苗,也就是用转基因技术生产的。此前,由人血制成的乙肝疫苗成本高,产量有限,免疫功效一般,且有潜在的乙肝和其他传染病的感染风险。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是用基因改造过的酵母菌生产的,免疫功能好、产量高、没有疾病传播的风险。因此,我国在2000年年底彻底停用血源性乙肝疫苗,改用基因重组疫苗。
9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