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上天!中国时装周丑爆被英国VOGUE群嘲
最近,2020年中国国际时装周被吐槽上天了!
这个被誉为中国最大规模的国际时尚领域,从1997年举办到现在已经有22年历史,许多人都对它抱有很大的期待。
可今年的秀场,可真是让人看了脑仁儿生疼,简直达到了中华土味之巅峰,甚至有网友直言:实在是太丑了,以为是抽象派,结果是抽搐派?
到底有多吓人,不如一起来看看现场照片。
图片来源:2020中国国际时装周
这样把鸡毛掸子穿在身上,不讲究层次,配色,活脱脱就是一场“野鸡秀”;看着这三位七窍流血的新娘,不知道的还以为进错了鬼片片场。
图片来源:2020中国国际时装周
这位看起来怨念极深的红衣女鬼,自己瘆人也就算了,还选择带上孩子……
事实上,舞台上这些浓妆的小朋友们,被套上各种和他们年龄不相符的衣服,承受着他们这个年龄不该有的土气和老气。
图片来源:2020中国国际时装周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T台上,我们看不到什么最新的潮流,最时髦的设计,但我们却可以看到一个个勇敢走上舞台来追梦的中国风女人。
无论是什么风格,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设计师们总有一百种办法让它们丑得惊天动地,丑得惨绝人寰……
图片来源:2020中国国际时装周
原本,这些诡异时尚咱们自己关起家门来聊聊也就算了,这一次的作妖实在是“风太大”,连《VOGUE》都被吸引了过来。
在《VOGUE》的平台上,媒体人们都在表达时装周都用力过猛,时尚不是用粗俗来哗众取宠的,但无论说是讽刺还是吐槽,都是妥妥的在批判上海时装周街拍的辣鸡水平!
Kitsch:粗俗作品
most strikingly:过度引人注目
图片来源:VOGUE
这次中国国际时装周被英国VOGUE讽刺的够呛,难堪之余,其实国人对“中国式审美“的吐槽,也早已不是头一回了。
从统一的街头招牌到奇葩的城市建筑,从山寨的电影节海报到土味文化的流行……无一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中国某酒店“福禄寿”造型的大楼
图片来源:Google
凡是涉及到“中国式审美/品位/格调/趣味”等关键词的讨论,几乎都免不了被群嘲、讨嫌、唾弃、厌恶的命运。
“直男审美”、“爸妈审美”、“甲方审美”、“土豪审美”,这些高频词都是长年的审美重灾区。《新周刊》曾经以“低美感社会”为主题做了一系列解读,它指出中国审美的十大病征: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
图片来源:Google
而大多数中国的小朋友们,就是在这样的审美氛围中成长到上小学。不过,即使进了小学,周围的氛围也好不到哪去。
不久前,有人发出了这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小学教材这么丑?
的确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课本除了印刷和纸张有进步外,整体的外观变化并不大。
图片来源:Google
打开课本,一看里面的插画,现在的课本甚至比30年前的还要丑。
再看看其他地区的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同样面对的是儿童读者,国外的书本封面设计却是扑面而来的“设计感”和“高级感”。
图片来源:Google
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活在了一个全世界最好儿童绘本海量涌入的时代,很多家长也完全有能力给孩子们购买优质的学龄前读物。
但当这些从小看着优质绘本的孩子进入小学时,反而要捧起这样高饱和度的课本,想想都觉得辣眼睛......
孩子们捧着花花绿绿的课本在阅读
图片来源:Google
急速倒退的封面原画品质,急速倒退的字体选用与排版水平,毫无搭配可言的人物细节,整体美感急速倒退。
未来是一个创造力与艺术能力当道的世界,从小缺乏审美的眼光,孩子们将无法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中国的“摇摇车”审美
图片来源:Google
季羡林老先生曾经写到过,“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也难怪,我们整个民族才熬过那段物质匮乏、饭都吃不饱的日子没多久。如今好不容易才吃饱穿暖,哪还有什么功夫考虑美不美的问题。
因为注重实际,在教育管理者眼中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最经常“被代课”;因为注重实际,在一些家长看来花钱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展,还不如多给孩子买两斤肉吃。
孩子们中高考的压力已经够大了
还要看到这样密密麻麻的标语
图片来源:Google
在这种思路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都在埋头苦学对考试有利的学科,似乎都习惯遵循老师口中的统一答案,失去了展现独特性的机会,以至于最后很多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美的辨别也变得单一,出现更多美感文盲,为“中国式审美”的倒退提供了“机会”。
审美对于一个人,甚至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都至关重要,它不仅代表着你的品味,更是象征着民族文化的沉淀。
而中国的审美,远不是现在这个层次。
吴冠中先生曾经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在“土味审美”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如何让孩子们不重蹈覆辙,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
同样为应试教育困扰的台湾,正在尝试打破这一常态,从2016年开始,推出了5年为一期的“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
图片来源:Google
从16年到现在,在这一计划的官网“美角”上,已经记录了三年里将近500多个课程与案例。
美感计划同时联合了各界教师、本土艺术家、艺术机构,在台湾地区不同城市的初中及高中,开设不同的视觉艺术课程,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发现学习之外生活之中的美好。
图片来源:Google
在这些课程中,其实很多都是最基础的设计知识,就好像是把艺术生在大学的第一课《平面与构成》的内容,进行了延展、简化和趣味性的调整,放在了中小学的课堂中。
因为在许多人看来,“美感”是艺术家、设计师这样高阶的人才能企及的能力,但其实只要你拥有透过感官、直觉,去感知外在美好事物的能力,那便是一种美感。
给台湾各区美感老师所使用的教科书
图片来源:Google
在课堂上,美感老师们选择的主题素材通常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倾向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
例如会设置“零食”,会从薯片、薯条、饼干入手,准备各式形状不同的零食,让学生了解这些零食的形状,并用不同的零食组成各种意象,从而进一步了解美学跟形状的奥秘。
图片来源:Google
为了让孩子们重视自身生活的可能性,结合食物与生活的“野餐课”就此诞生,鼓励学生“自己吃的食物自己制作”。
“野餐课”对于学生最大的挑战是,得把“点,线,面”等构成概念与食物色彩搭配得宜。
为此,美感课老师和家政课老师跨科合作,两人研究把结构设计中的“点、线、面”,转译成食物刀法中的“块、丝、片”,让学生自由搭配食物。
图片来源:Google
对于同学们来说,不仅有的吃、有的玩、还能出去野餐,一个个也是异常兴奋,乐在其中。当然对他们最大的挑战应该是,得把“点,线,面”等构成概念与食物色彩搭配的好看还好吃。
同学们的脑洞也是非常大,用饭团、吐司、水果、坚果……参考点线面的原理,做出了各种创意料理,还对他们进行了摆盘和拍照!
图片来源:Google
除了坐在教室里,学习也能从生活中开始。野餐不仅能带来乐趣,还能将配色、质感等食物的美感融入,这堂课最大的意义就是,带同学们走出教室,在学习的途中也可以静下心观察窗外的生活。
课程不是打分过后就结束了,而是切身体验过,用心记住后,形成生活中思考的一部分,善于观察,如何将生活过的更美,更好。
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一样:“生活处处皆艺术”。
原来所谓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所谓的美,一直唾手可得。
图片来源:Google
蔡元培说过:“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与普及的,由此决定了美育可以积极地推动社会文明进程。”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所谓的“美感教育”从不是技术的学习,而是希望我们开始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进而愿意开启发现、探索、体验、尝试、运用、整合的历程。
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教育措施,培育后一代的美感,让美的意识能成为孩子们思考问题、观察世界的方式之一。
进入无忧资讯《学校排名状元》专题,查看更多文章 »
5年前